在高效液相色譜(HPLC)、質譜分析或無菌製劑製備等實驗中,針式過濾器被廣泛用於樣品澄清與除菌。然而,許多實驗人員常遇到“過濾後溶液中出現大量微小氣泡”的問題,不僅幹擾儀器基線穩定性,還可能影響定量準確性甚至堵塞色譜柱。這一現象看似微小,實則涉及多個操作與材料因素。
主要原因如下:
濾膜未充分潤濕:疏水性濾膜(如PTFE)若直接用於水相溶液,因表麵張力高難以被潤濕,空氣被困在膜孔中,隨液體擠出形成氣泡。
過濾速度過快:用力推注器過猛導致液體高速通過濾膜,卷入空氣或使溶解氣體析出。
樣品本身含氣:超聲脫氣不充分的流動相或剛配製的緩衝液中含有溶解空氣,在減壓過濾過程中釋放。
濾器結構設計缺陷:部分低價針式過濾器內部存在死體積或密封不良,易殘留空氣。
有效解決方法:
預潤濕濾膜:對於水相樣品,先用少量甲醇、乙醇或異丙醇潤濕疏水膜(如PTFE),再切換為水相;親水膜(如尼龍、MCE)也建議用樣品預潤濕10–15秒。
控製推注力度:緩慢、勻速推動注射器,避免突然加壓。可采用帶壓力調節的過濾裝置輔助。
樣品預先脫氣:過濾前對樣品進行超聲處理5–10分鍾,或使用在線脫氣機處理流動相。
選擇優質產品:選用低死體積、一體化密封設計的針式過濾器,減少空氣滯留空間。
排氣操作:安裝過濾器後,先輕推少量液體排出前端空氣,再正式過濾主樣。
值得注意的是,某些應用(如LC-MS)對氣泡極為敏感,建議在過濾後靜置片刻或再次短暫離心去除殘餘氣泡。
通過規範操作與合理選材,針式過濾器的氣泡問題可以有效規避,確保分析數據的可靠性與實驗重複性。